以地养老模式,即将土地纳入养老保障体系,为农民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和服务保障,这一创新型养老模式具有显著优势。
一、解决养老难题,丰富养老体系
在“以地养老”的框架下,农村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更全面的养老服务项目。村集体或合作社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流转所得收益,建设包括养老服务中心、餐厅、宿舍、医务室等在内的多功能设施,确保老年人能够在家门口体验便捷的服务。此外,通过引进专业的养老服务团队,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,使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。
二、补充养老资金,促进乡村振兴
“以地养老”模式实质是将资本与土地有机连接起来,它不仅担负起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的责任,还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、规模化种植、新型集约技术引进等,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目标。可以说,“以地养老”模式助力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,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,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三、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
“以地养老”模式,一定程度上改变老年人固有的“养儿防老”传统观念。在这种养老模式下,老年人通过土地入股、土地流转等方式参与集体经济,与村集体和合作社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这种参与感使他们感到自己仍然是社会的一员,而不是被边缘化的群体。“以地养老”模式使老年人不再依赖代际养老,而是重新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,增强自我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,从而缓解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困境,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。
多举措推广“以地养老”模式
一、加强政策引导与加大宣传力度
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强引导,在推广“以地养老”模式中发挥主导作用。当前,政府通过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来支持和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,内容涉及土地利用和资源整合。如2024年国务院出台《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》,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层面专门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出的总体性、系统性部署。其中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闲置资源,利用闲置农房与宅基地,依法将相关收益用于养老服务等农村公益事业支出。政府推广“以地养老”模式需因地制宜,开展深入调研,精准把握农村老年人口的实际养老需求。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,制定具有普适性且便于操作的政策,并确保政策具备前瞻性,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长久、稳定且安全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。
二、创新“以地养老”服务模式
政府及相关部门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,探索创新“以地养老”服务模式。例如,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创新性地融合了产业发展与农村养老体系,推行“幸福积分养老计划”的新模式,巧妙利用土地资源,鼓励将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规划用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。通过这一举措,达旗成功构建融合综合养老服务与休闲养老功能的多元服务平台。除此之外,政府可利用村集体土地建设“就地养老中心”,配备餐厅、宿舍、医务室等功能区域,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养老服务。同时,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土地股份合作经营,实现“土地入股+保底分红”模式。通过不断创新“以地养老”服务模式,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难题,逐步使“以地养老”模式得到推广。
三、鼓励老年人树立“以地养老”观念
首先,政府根据当前经济基础与地域文化,探索将家庭养老与“以地养老”模式相融合的新路径,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养老选择,保障其晚年生活的品质。其次,针对参与“以地养老”的老年群体,政府积极实施分类管理与精准帮扶策略,根据年龄层次及健康状况的不同,与参与的老年人达成自愿合作的共识。最后,政府工作人员与村干部积极发挥示范作用,广泛宣传“以地养老”模式的成功案例与优势所在,以增强老年人对“以地养老”模式的信任感,促使原本犹豫或观望的老年人转变态度,逐步接受并树立起“以地养老”的新观念。